在经历连续反弹之后,连盘玉米期价再度考验2700元/吨整数关口(也是技术面分析看的区间震荡上沿)。与此同时,一方面是东北临储玉米“再拍卖”如火如荼,深加工企业收购狂潮有所降温,但最高超出200元/吨以上的“溢价”还是令人忧心;另一方面,海关最新统计显示,11月中国进口玉米数量创下2016年4月以来最高。南北“降温”措施共同作用下,玉米价格还能创新高吗?

一、11月玉米进口量创历史次高,2020年四大谷物进口量逼近3000万吨


据海关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中国玉米进口量达到123万吨,较上月增长7.89%,刷新年内纪录,且仅次于2016年4月创纪录的115万吨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国内玉米单月进口量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的水平,且未来仍有突破这一纪录的“可能性”。

同时,当前国内正值饲用谷物进口高峰期,除玉米以外,11月高粱和大麦进口分别达到24万吨和111万吨,小麦进口量达到80万吨,1-11月中国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四大谷物(因今年部分进口小麦开始应用于饲料)累计进口总量高达2770万吨,作为对比,2019年全年进口量约2000万吨。


二、东北临储玉米拍卖精准投放,深加工企业无近忧



昨日(12月24日)黑龙江临储玉米定向销售结果:投放956457吨,成交956457吨,成交率100%,最高成交价2420元/吨,最低成交价2180元/吨,最高溢价超过200元/吨。据跟踪统计,截至本周临储玉米恢复拍卖后累计投放235万吨玉米,成交225万吨,成交率高达96%,最高溢价超过200元/吨。

虽然,按照临储玉米“尾单”数百万吨的规模来看,并不足以完全弥补所谓的“当年玉米产需缺口”,但拍卖精准投放东北地区,特别是给予深加工企业充分的机会,“温和”降温效果理想。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深加工企业成为玉米牛市“捧场王”大背景下,部分调研机构数据显示,东北深加工企业库存已达到2-3个月(有待核实),且部分企业有增加稻谷使用量的倾向。

不论如何,从春节前农户和中间商心态来看,玉米价格下沿存在明显支撑,但在华南、华东港口进口饲用谷物近乎“爆仓”与北方港口内贸玉米仓库爆满交相辉映背景下,期现货市场玉米价格“没有近忧有远虑”。











来源:中国汇易;深粮控股粮食交易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4001-12-4001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