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连续三周的强势上攻,2021年的第4周国内玉米市场出现疲态。首先,连盘玉米期价出现见顶“技术图形”现货市场部分囤粮者选择获利了结;其次,春节临近市场交投趋于清淡;再次,托市小麦拍卖再度升温,暗示未来高价玉米用量进一步下降,同时政府调控为过热的市场降温。不过,由于此轮粮价大涨的诱因之一,新冠疫情持续全国范围内多点出现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粮源供应担忧情绪不散,不少地区现货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对于新年以后“低毒”优质玉米的需求显得愈发强烈。

价格变化:现货继续高歌猛进,期货市场高位现“拐点”

截至2021年1月22日,全国玉米均价2973元/吨,较上周末进一步提高57元/吨。截至1月23日当周,以锦州港为例,汽运日集港量维持2000-5000吨,火车日集港量1000-3000吨。据统计,1月以来锦州港汽运、火车运输累计集港量分别达到3.8万吨、2万吨,一周累计装船6.45万吨。期货市场方面,5月主力合约终现“拐点”,一周内累计下调48元/吨。上周具体价格变化如下表:


市场特征一:政府提高托市麦拍卖保证金为粮价疯涨敲响警钟

2021年1月21日晚6点,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2021年1月26—27日最低收价(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节将进行三大调整。

1、提高保证金: 自2021年1月26—27日的竞价销售开始,将收取保证金220元/吨(履约保证金200元/吨、交易保证金20元/吨),特别重要的是,同时还须预付1000元/吨货款后才能参与交易。原保证金为110元/吨(履约保证金100元/吨、交易保证金10元/吨)

2、严管交易资格:要求买方企业不得违规借用其他企业资质参与竞买,也不得违规代其他企业竞买。截至本期交易日前两天17点,2021年已成交小麦出库率(验收确认量/总成交量)低于20%的企业不能参与本期交易, 2021年没有小麦成交的会员不受此限制。

3、缩短贷款汇入时间:买方必须于交易合同生效之日起7天内按上述交易公告的要求将全额货款一次或分批汇入该公告第二条所列账户。此前要求买方必须于交易合同生效之日起30天内按要求将全额货款一次或分批汇入指定账户。

从效果来看,此举势必打击一部分投机炒作的资金进入,但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小麦替代优势凸显,托市麦拍卖不仅不会就此凉凉,反而有利于粮价健康上涨。

除了小麦,我们也开始关注托市稻谷拍卖,但从目前比价关系来看,托市稻谷尚无法大规模流入饲料领域,“陈化稻谷拍卖”依旧是进入饲料行业的主力。


市场特征二:“疫情”+“亏损”,东北深加工企业“很受伤”

正如此轮行情启动以前,由于玉米替代品不利于东北企业使用,本年度东北企业的玉米采购始终面临较大挑战,也令其成为去年年底以来一波涨势背后的强力推手。不过,在东北新冠疫情、连续亏损以及春节临近影响之下,上周黑龙江多家深加工企业已暂停收购。据G7公路货运指数显示,1月21日因黑龙江、吉林本地新增病例集中爆发,多条高速出入口封闭,公路货运量大幅下降。其中,黑龙江绥化货运量降至年初18.4%,吉林通化降至年初29%。石家庄货运量仅为年初15%。

另以新玉米挂牌价估算,近一周黑龙江西部每生产一吨玉米酒精理论亏损缩窄至304元,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增加至175元,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缩窄至230元。

与之相比,山东淀粉加工企业保持盈利,汽运到货量跟随挂牌价格窄幅波动。



总之,在连续两周多时间内,国内玉米市场迎来一波强劲的“翘尾”行情,继而引发“口粮”拍卖升温,与去年10月份大涨颇为类似。考虑到1月中下旬春节备货高峰即将进入尾声,现货市场持续强势动力不足。不过,国内玉米市场正是以高价吸引来自国内、外“替代品”,弥合“缺口”,这也是年前市场出现“现强期弱”的根本原因。从国内粮食安全角度来看,玉米价格深幅回调意味着替代品优势丧失,并不符合当下的核心诉求,作为下游用粮企业还是应该以用粮安全为上,特别是在今年东北玉米毒素水平普遍偏高的背景下,做好“储备”才是正事。至于美国新任总统拜登上任、新冠疫情发展对新年国内玉米市场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如何,相信中国连续上市生猪期货(1月8日)、花生期货(2月1日)、甚至鸡肉期货正在郑商所筹备中都是一个信号。












来源:中国汇易;深粮控股粮食交易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4001-12-4001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