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需缺口”预判之下,2020年以来这一轮国内玉米价格“超级牛市”让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在高价引发多元替代和部分口粮进入饲料配方背景下,可以说国内玉米高价已具有充分优势吸引替代品进入,但年前备货“超额”备货需求和供应在时间空间个体上分配不均成为持续推升粮价的动力。“顶部”在何处?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全球疫情之下粮食安全隐忧犹在,阿根廷限制玉米出口风波刚过(在农业团体抗议下阿农业最终取消出口限令),全球头号小麦出口国俄罗斯考虑提高小麦出口关税,似乎凸显了国内涨价的“预见性”。 一、USDA最新月度报告“超预期”调低美玉米期末库存水平 1月12日USDA月度报告预计“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为15.5亿蒲式耳,低于上月预测的17亿蒲式耳,上年为19.2亿蒲式耳”,继而引发CBOT玉米期价以25美分/蒲式耳“涨停”。 上表可见,此次USDA进一步调低美玉米单产至172蒲式耳/英亩,产量下调325百万蒲式耳(约合825.5万吨)至14182百万蒲式耳(约合3.6亿吨),期末库存下降150百万蒲式耳(约合381万吨)至1552百万蒲式耳(约合3900万吨)。 二、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粮食安全不用愁 官方统计,截至12月31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5891万吨,仅次于深加工大发展的2017/18年。参见下表。 2021年1月12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当前企业和农户主动存粮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 综上所述,在去年12月中下旬启动的此轮玉米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常常会问“为什么政府不调控?”。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萦绕不散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当下主要矛盾,海外市场的波动更印证了这一点,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玉米价格创纪录大涨似乎更具有预见性,这或许是政府暂时不严厉打压,只是通过以区域投放,市场化定价的方式,结合不间断的风险提示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巨大不确定性下,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市场剧烈波动还没有结束,风控手段是必须的,而不是单向猜测多空。 来源:中国汇易;深粮控股粮食交易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4001-12-4001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事件回顾:2020年7月到8月是衣阿华州126年同期第12个最干旱的月份,上三个更干旱时期出现在2013、2012年和1976年。另2020年8月10日,derecho风暴登陆美国本土,其中爱荷华州锡达拉皮兹附近掀起时速达112英里(180公里)的狂风,造成当地大面积的农作物受损,影响衣阿华州近818万英亩玉米和564万英亩大豆。当时StoneX公司预计玉米可能损失2亿到4亿蒲式耳的产量,约500~1000万吨。
此外,官方表态,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